容量保持率:评估过充循环后电池容量衰减程度,测试条件为0.5C充电至120%SOC、0.5C放电至截止电压,参数为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80%(参考值),测量精度±1%。
直流内阻(DCR):反映过充循环对电池内部欧姆阻抗的影响,测试方法为1C放电10s计算电压降与电流比值,参数为循环前内阻≤50mΩ、循环100次后内阻增量≤20%,测量精度±1mΩ。
析锂量:检测过充循环中负极表面析出的锂金属量,采用ICP-OES法测定,参数为析锂量≤0.5mg/cm²(安全阈值),检测下限0.01mg/cm²。
隔膜穿刺强度:评估过充循环后隔膜的机械稳定性,采用直径1mm钢针以10mm/min速度穿刺,参数为穿刺力≥3N(初始值)、循环后保留率≥70%,测量精度±0.1N。
正极活性物质脱落率:检测过充循环后正极材料脱落情况,采用离心分离法,参数为脱落率≤1%(循环前)、循环100次后≤3%,测量精度±0.1%。
电解液分解产物含量:分析过充循环中电解液分解的气体(如CO2)或液体产物,采用GC-MS法,参数为CO2含量≤1%(体积分数),检测下限1ppm。
负极SEI膜厚度:表征过充循环后SEI膜生长情况,采用SEM观测,参数为初始厚度≤50nm、循环后增量≤30nm,测量精度±2nm。
电池外壳变形量:检测过充循环后外壳膨胀程度,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法,参数为初始变形量≤0.5mm、循环后≤1.0mm,测量精度±0.01mm。
热稳定性(DSC):评估过充循环后电池材料热分解特性,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参数为放热峰值温度≥150℃(初始)、循环后降低≤10℃,温度分辨率±0.1℃。
电压平台偏移量:反映过充循环对充放电电压特性的影响,测试0.5C充放电曲线,参数为循环100次后偏移量≤50mV,测量精度±1mV。
极片弯曲强度:检测过充循环后正极/负极极片的机械强度,采用三点弯曲法,参数为弯曲强度≥10MPa(初始值)、循环后保留率≥80%,测量精度±0.5MPa。
界面阻抗(EIS):分析过充循环后电池内部电极/电解液界面的阻抗变化,采用电化学阻抗谱法,参数为阻抗测量范围1mΩ~1MΩ、频率范围10mHz~10kHz,测量精度±5%。
锂离子电池:包括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钴酸锂电池等,用于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评估过充循环对其容量及安全性能的影响。
镍氢电池:用于混合动力汽车、便携式设备等,检测过充循环对其内阻及循环寿命的影响。
钠离子电池:新型二次电池,关注过充循环对其正极材料(如层状氧化物)结构及性能的损伤。
锂聚合物电池: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检测过充循环对其隔膜及封装材料的机械损伤。
燃料电池辅助电池:用于燃料电池系统的储能组件,评估过充循环对其可靠性的影响。
储能电池系统:用于电网储能、家庭储能,检测过充循环对系统寿命及安全的影响。
电动工具电池:高倍率放电电池,关注过充循环对其内阻及放电性能的影响。
航空航天电池:用于卫星、无人机等,评估过充循环对其安全性能及寿命的影响。
医疗设备电池:用于植入式医疗设备,检测过充循环对其稳定性及可靠性的影响。
电动车辆电池:用于电动汽车、电动摩托车,评估过充循环对其续航里程及安全的影响。
铅酸蓄电池:传统二次电池,检测过充循环对其极板硫化及容量衰减的影响。
锌锰电池:一次电池过充模拟试验,评估其反极及漏液风险。
GB/T 31484-2015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要求及试验方法》:规定了动力蓄电池过充循环寿命的试验方法及性能要求。
IEC 62660-2-2010 《电动道路车辆用锂离子蓄电池 第2部分:性能试验》:涉及过充循环下的容量保持率及内阻测试方法。
ASTM D3359-2017 《涂层附着力的测试方法》:用于正极活性物质脱落率的检测。
ISO 12405-2-2018 《电动车辆用锂离子蓄电池 第2部分:性能试验》:规定了过充循环试验的条件及参数。
GB/T 18287-2013 《移动电话用锂离子蓄电池及蓄电池组 规范》:涉及手机电池过充循环的性能要求。
IEC 61960-3-2017 《二次锂电池和电池组 第3部分:棱柱形电池》:规定了棱柱形电池的过充循环试验方法。
ASTM E1461-2015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材料热稳定性的标准试验方法》:用于电池材料热稳定性的检测。
GB/T 24533-2009 《锂离子蓄电池正极材料 钴酸锂》:规定了钴酸锂正极材料过充循环后的性能要求。
GB/T 20252-2014 《锂离子蓄电池用炭复合负极材料》:涉及炭复合负极材料过充循环后的性能要求。
ISO 14644-1-2015 《洁净室及相关控制环境 第1部分:空气洁净度等级》:用于析锂量检测的环境控制要求。
GB/T 19596-2017 《电动汽车术语》:定义过充循环相关术语及试验条件。
IEC 60086-4-2019 《原电池 第4部分:锂电池的安全要求》:涉及锂电池过充循环的安全要求。
高精度电池充放电测试仪:用于模拟过充循环工况(如0.5C充电至120%SOC),记录充放电曲线,测量容量保持率及电压平台偏移量,参数为充电电压范围0~5V、电流范围0.1C~2C、测量精度±0.5%。
直流内阻测试仪:采用1C放电10s法测试过充循环前后电池的直流内阻,计算电压降与电流比值,参数为内阻测量范围0~200mΩ、测量精度±1mΩ。
ICP-OES光谱仪:通过酸溶法溶解负极析锂,测定锂元素含量,用于析锂量检测,参数为锂元素检测下限0.01mg/cm²、测量精度±0.005mg/cm²。
穿刺试验机:采用直径1mm钢针以10mm/min速度穿刺隔膜,测试过充循环后隔膜的穿刺强度,参数为穿刺力测量范围0~10N、测量精度±0.1N。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通过顶空进样法收集电解液分解气体,分析产物种类及含量,用于电解液分解产物检测,参数为CO2检测下限1ppm、测量精度±0.5ppm。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采用二次电子成像模式观测负极表面SEI膜厚度及析锂情况,参数为分辨率≤1nm、加速电压0~30kV。
三维激光扫描仪:用于检测过充循环后电池外壳的变形量,扫描外壳三维形貌,计算最大变形量,参数为扫描精度±0.01mm、扫描范围0~500mm。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用于测试过充循环后电池材料的热稳定性,记录热分解曲线,测量放热峰值温度,参数为温度范围-100~500℃、温度分辨率±0.1℃。
离心分离机:用于正极活性物质脱落率的检测,通过离心分离极片碎片中的脱落材料,参数为离心转速0~10000rpm、离心时间10min、测量精度±0.1%。
酸溶法前处理设备:用于析锂量检测的前处理,通过硝酸溶解负极表面的析锂,制备待测溶液,参数为酸溶温度25~60℃、酸溶时间30~60min。
电化学阻抗谱仪(EIS):用于测试过充循环后电池的界面阻抗,采用三电极体系,参数为阻抗测量范围1mΩ~1MΩ、频率范围10mHz~10kHz、测量精度±5%。
热重分析仪(TGA):用于测试过充循环后电池材料的热分解温度及失重率,补充热稳定性检测,参数为温度范围0~1000℃、温度分辨率±0.1℃。
万能材料试验机:采用三点弯曲法测试过充循环后极片的弯曲强度,参数为载荷范围0~100N、弯曲速率1mm/min、测量精度±0.5%。
销售报告:出具正规第三方检测报告让客户更加信赖自己的产品质量,让自己的产品更具有说服力。
研发使用:拥有优秀的检测工程师和先进的测试设备,可降低了研发成本,节约时间。
司法服务:协助相关部门检测产品,进行科研实验,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公正、准确的检测数据。
大学论文:科研数据使用。
投标:检测周期短,同时所花费的费用较低。
准确性较高;工业问题诊断:较短时间内检测出产品问题点,以达到尽快止损的目的。
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
地方标准
国际标准
其他标准
*本文网址:https://www.yjssishiqi.com/showinfo-4-1819-0.html
上一篇:满电态过充安全裕度评估
下一篇:过充后开路电压稳定性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