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务领域 > 新能源 > 2025-08-11

满电态过充安全裕度评估

满电态过充安全裕度评估
满电态过充安全裕度评估是针对电池满电状态下承受过充的安全性能检测,核心关注过充电压、电流、温度及时间等参数与电池热稳定性、容量保持率、内部电阻变化的关联,是判断电池过充安全边界的关键环节。
服务优势
服务流程
服务流程

检测项目

过充电压阈值:定义电池满电后开始出现异常(如温度骤升、气体释放)的最低过充电压,测量范围为电池标称电压的1.05~1.5倍,精度±0.5%。

过充电流耐受能力:检测电池在满电态下承受不同过充电流(0.1C~2C)时的持续时间,记录电流变化率≤1%的稳定区间。

过充温度响应:监测过充过程中电池核心温度的变化,温度测量范围-40℃~300℃,分辨率0.1℃,记录温度达到100℃的时间。

容量保持率:过充后电池在标准充放电循环(0.5C充/0.5C放)下的容量保留率,测试精度±1%。

内部电阻变化率:过充前后电池直流内阻的相对变化,测量范围0.1mΩ~10Ω,精度±2%。

气体释放量:过充过程中电池释放的气体体积,采用排水法或气体流量计测量,量程0~1000mL,精度±5mL。

热失控触发时间:从过充开始到电池出现热失控(温度骤升≥10℃/min)的时间,记录分辨率0.1s。

电解液分解产物分析:检测过充后电解液中分解产物(如CO₂、H₂、有机酯)的种类及浓度,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检出限0.1ppm。

极片结构完整性:观察过充后正极片的结晶形态变化(如LiCoO₂的相变),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衍射角范围10°~80°,步长0.02°。

隔膜热收缩率:过充后隔膜在纵向和横向的热收缩百分比,测试温度120℃,时间30min,精度±0.5%。

电池外壳变形量:过充后电池外壳的最大鼓包厚度,采用游标卡尺测量,量程0~20mm,精度±0.01mm。

安全阀开启压力:过充时电池安全阀启动释放气体的压力值,采用压力传感器测量,量程0~1MPa,精度±0.01MPa。

检测范围

锂离子电池:包括三元锂、磷酸铁锂、钴酸锂等不同正极材料的圆柱、方形、软包电池。

动力电池: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高容量动力电池模块及Pack系统。

消费类电池:手机、笔记本电脑、无人机等消费电子设备的内置电池。

储能电池:用于电力储能系统的磷酸铁锂、钒液流等储能电池。

电池材料:正极材料(如NCM811、LFP)、负极材料(如石墨、硅碳)、隔膜(如聚烯烃、陶瓷涂层)、电解液(如碳酸酯溶剂、锂盐)。

电池组件:电池极片、电池壳、极耳、连接片等组件。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车载电池管理系统(BMS)、充电接口、电池冷却系统。

便携式电子设备: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移动电源等设备的电池。

航空航天电池:用于无人机、卫星等航空航天设备的高可靠性电池。

医疗设备电池:植入式医疗设备(如心脏起搏器)、便携式医疗设备(如血糖仪)的电池。

电动工具电池:电动螺丝刀、电锯等工具的可充电电池。

两轮车电池: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的动力电池。

检测标准

GB/T 31485-2015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规定了动力蓄电池过充试验的条件及评价指标。

IEC 62660-2:2010 《锂离子电池用于电动车辆 - 第2部分:性能和寿命试验》:包含过充安全裕度的测试方法。

ASTM E2524-20 《锂离子电池过充试验标准》:定义了过充电压、电流及温度的测试程序。

GB/T 18287-2013 《移动电话用锂离子蓄电池及蓄电池组总规范》:涉及消费类电池的过充安全要求。

ISO 12405-3:2014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 - 第3部分:安全性能试验》:规定了过充试验的程序和判据。

UN 38.3:2021 《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试验和标准手册》:包含电池过充安全的运输要求。

GB 38031-2020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强制标准,要求动力蓄电池过充时不得发生爆炸或起火。

IEC 62133-2:2017 《便携式密封二次电池和电池组 - 第2部分:锂离子电池的安全要求》:针对消费类锂离子电池的过充安全规定。

SAE J2464:2018 《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过充试验方法》: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的过充试验标准。

GB/T 28164-2011 《锂离子电池用隔膜》:涉及隔膜在过充条件下的热稳定性要求。

QC/T 1022-2015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模块》:规定了动力蓄电池模块的过充试验方法。

检测标准

GB/T 31485-2015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明确动力蓄电池过充试验的电压、电流及温度条件,要求过充后电池不得爆炸或起火。

IEC 62660-2:2010 《锂离子电池用于电动车辆 - 第2部分:性能和寿命试验》:规定过充试验的循环次数及容量衰减限值,用于评估电池过充后的寿命性能。

ASTM E2524-20 《锂离子电池过充试验标准》:定义了过充试验的环境温度(25℃±5℃)及终止条件(电池温度达到150℃或电压达到标称电压的2倍)。

GB/T 18287-2013 《移动电话用锂离子蓄电池及蓄电池组总规范》:要求消费类电池过充时不得出现漏液、破裂或起火,容量保持率≥80%。

ISO 12405-3:2014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 - 第3部分:安全性能试验》:规定过充试验的电流为1C,电压为标称电压的1.2倍,持续时间2小时。

UN 38.3:2021 《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试验和标准手册》:要求电池过充试验后不得释放有毒气体或发生爆炸,用于运输安全评估。

GB 38031-2020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强制要求动力蓄电池过充时,电池管理系统(BMS)应在10分钟内切断充电电路。

IEC 62133-2:2017 《便携式密封二次电池和电池组 - 第2部分:锂离子电池的安全要求》:规定消费类电池过充试验的电压为标称电压的1.5倍,电流为0.2C,持续时间4小时。

SAE J2464:2018 《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过充试验方法》:推荐使用热电偶监测电池表面温度,当温度超过80℃时,应降低充电电流。

GB/T 28164-2011 《锂离子电池用隔膜》:要求隔膜在120℃下加热30分钟,纵向和横向热收缩率均≤5%。

检测仪器

电池过充测试系统:具备恒压/恒流输出功能,支持过充电压0~20V,电流0~100A,实时监测电池电压、电流、温度,具备过温保护功能。

同步热分析仪(STA):同时测量过充过程中电池的重量变化(热重分析)和温度变化(差热分析),温度范围室温~1000℃,重量分辨率0.1μg,用于评估电池的热稳定性。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过充后电池释放气体及电解液分解产物的成分,色谱柱采用HP-5MS毛细管柱(30m×0.25mm×0.25μm),质谱检测器分辨率10000,检出限0.1ppm。

X射线衍射仪(XRD):表征过充后正极片的晶体结构变化(如LiCoO₂向Li₂CoO₂的相变),采用Cu靶Kα射线(λ=0.15418nm),管电压40kV,管电流40mA,衍射角范围10°~80°,步长0.02°。

直流内阻测试仪:测量过充前后电池的直流内阻,采用四端子测量法,量程0.1mΩ~10Ω,精度±0.5%,用于评估电池内部结构的变化。

电池热失控监测系统:通过热电偶阵列(8通道)实时监测电池表面及内部温度,采样频率10Hz,温度范围-50℃~500℃,当温度骤升≥10℃/min时触发报警。

气体流量计:测量过充过程中电池释放的气体体积,采用浮子式流量计,量程0~500mL/min,精度±2%,支持连续监测。

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过充后电池极片的力学性能(如抗拉强度、延伸率),量程0~10kN,精度±1%,用于评估极片的结构完整性。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过充后极片的表面形貌变化(如活性物质的脱落、裂纹),放大倍数100~100000倍,分辨率1nm,配备能谱分析仪(EDS)用于元素分析。

离子色谱仪(IC):分析过充后电解液中锂盐分解产物(如PF₆⁻、F⁻)的浓度,采用阴离子交换柱(IonPac AS11-HC),淋洗液为KOH溶液(0~50mM),检出限0.01ppm。

游标卡尺:测量过充后电池外壳的鼓包厚度,量程0~20mm,精度±0.01mm,用于评估电池外壳的机械强度。

压力传感器:测量过充时电池安全阀的开启压力,量程0~1MPa,精度±0.01MPa,用于评估安全阀的可靠性。

检测报告作用用作

销售报告:出具正规第三方检测报告让客户更加信赖自己的产品质量,让自己的产品更具有说服力。

研发使用:拥有优秀的检测工程师和先进的测试设备,可降低了研发成本,节约时间。

司法服务:协助相关部门检测产品,进行科研实验,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公正、准确的检测数据。

大学论文:科研数据使用。

投标:检测周期短,同时所花费的费用较低。

准确性较高;工业问题诊断:较短时间内检测出产品问题点,以达到尽快止损的目的。

试验参考标准

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

地方标准

国际标准

其他标准

*本文网址:https://www.yjssishiqi.com/showinfo-4-18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