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充电压时序曲线:记录不同倍率过充过程中电池正极、负极及总电压的实时变化,采样频率≥1kHz,电压测量精度±0.5mV,同步误差≤1μs。
过充电流时序曲线:监测过充过程中充电电流的动态变化,电流测量范围0~10C(C为电池额定容量),电流精度±1mA,响应时间≤1ms。
电芯温度时序分布: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获取过充过程中电芯表面温度的空间时序分布,温度测量范围-20~300℃,温度分辨率≤0.1℃,帧速率≥25fps。
气体释放时序特征:检测过充过程中电池内部释放气体的种类(如CO₂、H₂、O₂、CH₄)及浓度时序变化,气体检测下限≤1ppm,时间分辨率≤1s,组分识别准确率≥98%。
隔膜闭孔时序分析:通过原位光学监测系统记录过充过程中隔膜的闭孔时间及孔径变化,监测精度≤1μm,时间分辨率≤10ms,放大倍数≥100倍。
正极活性物质溶解时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分析过充过程中正极活性物质(如LiCoO₂、LiFePO₄)的溶解速率,溶解量检测下限≤0.1mg/L,时间间隔≤5min。
负极析锂时序特征:利用X射线衍射(XRD)技术分析过充过程中负极表面析锂的起始时间及析锂量,析锂量检测下限≤0.01mg/cm²,时间分辨率≤1min,衍射角步长≤0.02°。
电解质分解产物时序分析: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过充过程中电解质分解产物(如碳酸二甲酯、碳酸乙烯酯、氟代碳酸乙烯酯)的生成时序,产物识别准确率≥95%,时间间隔≤10min,质谱分辨率≥5000。
电池膨胀量时序变化:采用激光位移传感器测量过充过程中电池厚度的实时变化,膨胀量测量范围0~20mm,测量精度±10μm,响应时间≤1ms,线性度≤0.05%。
过充终止电压响应时间:记录电池达到过充终止条件(如电压达到1.2倍额定电压、温度达到80℃)的时间,时间测量精度±1ms,触发阈值误差≤0.1%。
过充过程内阻时序变化:通过交流阻抗法监测过充过程中电池欧姆内阻与极化内阻的动态变化,内阻测量范围1mΩ~10Ω,测量精度±1%,频率范围10mHz~1MHz。
正极界面膜(SEI)破损时序: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过充过程中正极SEI膜的破损时间及程度,观察分辨率≤10nm,时间间隔≤30min,加速电压≥20kV。
锂离子电池:包括三元锂电池(NCM523、NCM622、NCM811、NCA)、磷酸铁锂电池(LFP)、钴酸锂电池(LCO)、锰酸锂电池(LMO)等不同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
镍氢电池:用于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医疗设备、航天航空等领域的镍氢蓄电池,包括圆柱型、方形、软包等结构。
铅酸电池:工业用固定型铅酸蓄电池、启动型铅酸电池、电动自行车用铅酸电池、储能用铅酸电池。
固态电池:采用硫化物(如硫化锂磷)、氧化物(如氧化锆)、聚合物(如聚环氧乙烷)等固态电解质的新型电池,如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固态钠电池。
超级电容器:双电层超级电容器(EDLC,如活性炭电极)、伪电容超级电容器(如过渡金属氧化物、导电聚合物电极)、混合超级电容器。
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纯电动汽车(BEV)、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的电池包系统,包括三元锂、磷酸铁锂等类型。
消费电子电池: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表、无线耳机等设备的内置可充电电池,容量范围100mAh~10Ah。
储能电池:电网储能(如光伏、风电配套储能)、家庭储能系统(ESS)、基站储能用锂离子电池组,容量范围10kWh~100MWh。
航空航天电池:无人机、卫星、载人航天器、导弹等航空航天设备用高可靠性电池,要求耐振动、耐高低温。
医疗设备电池:心脏起搏器、便携式超声仪、医疗监护仪、输液泵等医疗设备用电池,要求低自放电、高安全性。
铁道车辆电池:地铁、动车组、有轨电车、磁悬浮列车等铁道车辆用动力蓄电池,容量范围50Ah~500Ah。
电动工具电池:电动螺丝刀、电钻、电锯、 lawn mower等电动工具用可充电电池,电压范围12V~60V。
GB/T 31485-2015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规定了动力蓄电池过充试验的条件(如1.5C、2C倍率)、参数测量(电压、电流、温度)及时序分析要求。
ISO 12405-3:2018 《电动车辆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 第3部分:安全性要求及试验方法》:包含过充安全性试验的时序记录要求(如每100ms记录一次电压、电流)。
ASTM D3331-20 《二次电池过充试验方法》:规范了二次电池不同倍率过充的试验步骤、数据采集(如连续记录至电池失效)及时序分析方法。
GB/T 18287-2013 《移动电话用锂离子蓄电池及蓄电池组总规范》:涉及消费电子电池过充响应的时序检测要求(如过充至1.2倍额定电压时的电压变化率)。
IEC 62660-2:2010 《电动车辆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 第2部分:性能试验》:规定了过充过程中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的时序记录要求(如采样频率≥1Hz)。
SAE J2464-2018 《电动车辆用蓄电池包安全试验规程》:包含过充时序分析的试验条件(如环境温度25℃±5℃)、数据处理(如绘制电压-时间曲线)及结果评价方法。
GB/T 36276-2018 《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涉及储能电池过充响应的时序特征检测要求(如过充至200% SOC时的温度变化时序)。
ISO 21498-1:2021 《电动汽车用高压电池系统 第1部分:安全性要求》:规定了过充过程中温度、压力、气体等参数的时序监测要求(如每5s记录一次压力)。
ASTM D7583-15 《锂离子电池过充试验的热稳定性评价方法》:规范了过充过程中温度时序的测量(如使用热电偶或红外传感器)、分析(如计算温度上升速率)及热稳定性评价方法。
GB/T 28164-2011 《铁道用锂离子蓄电池》:涉及铁道车辆用电池过充响应的时序检测要求(如过充至1.1倍额定电压时的电流变化时序)。
IEC 61960-3:2017 《便携式二次电池 第3部分:锂离子电池的安全要求》:规定了便携式锂离子电池过充的时序响应要求(如过充至4.8V时的电压保持时间)。
高速数据采集系统:具备多通道同步采集功能,支持电压、电流、温度、压力、气体浓度等信号的实时记录,采样频率≥10kHz,通道数≥16路,输入阻抗≥1MΩ,分辨率≥16位。
红外热成像仪:用于捕获过充过程中电芯表面温度的空间时序分布,温度测量范围-20~300℃,温度分辨率≤0.1℃,帧速率≥25fps,镜头焦距≥25mm,视场角≥30°。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过充过程中电池释放气体的种类及浓度时序变化,气体检测下限≤1ppm,时间分辨率≤1s,质谱分辨率≥5000,色谱柱规格为HP-5MS(30m×0.25mm×0.25μm),离子源温度≥230℃。
原位光学监测系统:通过显微镜及高速相机记录过充过程中隔膜闭孔及析锂的时序变化,监测精度≤1μm,时间分辨率≤10ms,放大倍数≥100倍,光源波长为532nm,视场范围≥1mm×1mm。
激光位移传感器:测量过充过程中电池厚度的实时膨胀量,测量范围0~20mm,测量精度±10μm,响应时间≤1ms,输出信号为模拟电压(0~10V),线性度≤0.0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分析过充过程中正极活性物质的溶解速率,溶解量检测下限≤0.1mg/L,时间间隔≤5min,元素检测范围5~1000nm,等离子体功率≥1.2kW,雾化器流速≥0.6L/min。
X射线衍射仪(XRD):测定过充过程中负极析锂的起始时间及析锂量,析锂量检测下限≤0.01mg/cm²,时间分辨率≤1min,衍射角范围10°~80°,步长≤0.02°,管电压≥40kV。
多通道电池测试仪:提供不同倍率的过充电流,支持恒流、恒压、恒功率过充模式,电流范围0~10C,电压范围0~5V,输出精度±0.1%FS,通道数≥8路,具备过流、过压保护功能。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过充过程中正极SEI膜的破损时间及程度,观察分辨率≤10nm,加速电压≥20kV,工作距离≤10mm,配备能谱分析仪(EDS),元素检测范围≥11种(Na~U)。
交流阻抗分析仪:监测过充过程中电池内阻的动态变化,内阻测量范围1mΩ~10Ω,测量精度±1%,频率范围10mHz~1MHz,激励电压≤10mV,相位精度≤0.1°。
高分辨率质谱仪:用于分析过充过程中电解质分解产物的时序变化,产物识别准确率≥95%,质量范围50~1000m/z,分辨率≥100000,电离方式为ESI/APCI,扫描速率≥1000u/s。
销售报告:出具正规第三方检测报告让客户更加信赖自己的产品质量,让自己的产品更具有说服力。
研发使用:拥有优秀的检测工程师和先进的测试设备,可降低了研发成本,节约时间。
司法服务:协助相关部门检测产品,进行科研实验,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公正、准确的检测数据。
大学论文:科研数据使用。
投标:检测周期短,同时所花费的费用较低。
准确性较高;工业问题诊断:较短时间内检测出产品问题点,以达到尽快止损的目的。
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
地方标准
国际标准
其他标准
*本文网址:https://www.yjssishiqi.com/showinfo-4-1868-0.html
上一篇:过充触发电流阈值验证
下一篇:保护电路瞬态过冲抑制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