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充深度(DOD):指电池超过额定容量的充电比例,用于量化过充工况的严重程度,测量范围0%~200%,精度±1%。
实时温度监测:记录电池在过充过程中不同位置(如正极、负极、外壳)的温度变化,反映热积累的动态过程,温度范围-40℃~200℃,分辨率0.1℃。
热积累速率:计算单位时间内电池内部的热量增加量,表征热产生的快慢,单位W/h,测量范围0~1000W/h,精度±0.5W/h。
电池表面温升:测量电池表面与环境温度的差值,评估热扩散效率,范围0℃~150℃,分辨率0.01℃。
内部热扩散系数:表征电池内部材料(正极、负极、电解质)传递热量的能力,采用激光闪光法测量,单位m²/s,范围1×10⁻⁷~1×10⁻⁴m²/s,精度±2%。
过充电流密度:指过充时电池的电流密度,反映电流对热产生的影响,范围0.1C~5C,精度±0.01C。
热容量:电池吸收热量的能力,采用DSC法测量,单位J/(kg·℃),范围100~2000J/(kg·℃),精度±1%。
极片温度分布:检测电池极片不同区域(中心、边缘)的温度差异,分析热传递的均匀性,空间分辨率1mm,温度范围-20℃~300℃。
电池外壳热阻:衡量外壳阻碍热量传递的能力,单位K/W,测量范围0.1~10K/W,精度±5%。
过充终止温度:电池在过充过程中达到的最高温度,用于评估热安全极限,范围0℃~300℃,分辨率0.1℃。
热失控触发阈值:导致电池热失控的最低过充深度,反映电池的过充耐受性,范围0%~150%,精度±1%。
相变材料热吸收量:若电池采用相变材料(如石蜡、膨胀石墨),测量其在过充过程中吸收的热量,评估热管理效果,单位J/g,范围50~500J/g,精度±2%。
锂离子电池:包括三元锂(NCM)、磷酸铁锂(LFP)、钴酸锂(LCO)等类型,研究不同化学体系下过充与热积累的关联规律。
固态电池:以固态电解质(如硫化物、氧化物)替代液态电解质的新型电池,分析其热积累特性及过充耐受性。
动力电池:用于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的高容量电池(如18650、21700型号),评估过充工况下的热安全性能。
消费类电池:手机、笔记本电脑用小容量电池(如聚合物锂电池),考察过充热积累的规律及对用户的影响。
储能电池:用于电网储能的大型电池组(如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分析过充深度与系统热扩散的关联。
电池模块:多节电池串联/并联组成的模块(如12V、24V模块),研究过充时的热传递与均衡特性。
电池PACK:包含电池模块、BMS(电池管理系统)的完整系统,评估过充工况下的热管理效果。
新型电池材料:如硅负极、高容量镍钴锰正极材料,测试其过充时的热积累特性及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电池电解质:液态(如碳酸酯类)、凝胶态、固态(如硫化物)电解质,研究其在过充过程中的热分解行为。
电池隔膜:聚烯烃(如PP、PE)、陶瓷涂层隔膜,分析其热稳定性对过充热积累的影响。
镍氢电池:碱性二次电池,探讨其过充过程中的热行为差异,对比锂离子电池的热积累特性。
超级电容器:双电层储能器件(如活性炭超级电容器),研究过充对其热稳定性的影响。
ISO 12405-3:2019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组和系统的测试规范 第3部分:过充测试(指导过充深度的设定与测试流程)。
GB/T 31485-2015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规定了过充试验的温度监测要求)。
ASTM E1461-13 用激光闪光法测定热扩散系数的标准试验方法(用于内部热扩散系数的测量)。
ISO 15502:2017 道路车辆 动力电池系统 热管理测试方法(指导电池热积累的测试与评估)。
GB/T 18287-2013 移动电话用锂离子蓄电池及蓄电池组 安全要求(规定了过充试验的温度上限)。
ASTM D3179-20 固体电气绝缘材料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的测试方法(用于热扩散系数等参数的辅助测量)。
GB/T 34014-2017 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要求及试验方法(包含过充工况下的热稳定性评估)。
ISO 6245-2019 二次电池 过充寿命试验方法(指导过充深度与循环寿命的关联研究)。
ASTM B117-21 盐雾试验标准方法(用于评估过充后电池外壳的腐蚀情况,间接反映热积累的影响)。
GB/T 28198-2011 固定型铅酸蓄电池 过充电试验方法(参考其过充试验的温度测量要求)。
激光闪光热扩散仪:采用激光闪光法测量材料的热扩散系数,用于检测电池内部正极、负极、电解质等材料的热传递能力,测量范围1×10⁻⁷~1×10⁻⁴m²/s,时间分辨率1μs。
红外热像仪:通过红外辐射实时监测电池表面温度分布,捕捉过充过程中温度的空间变化,温度范围-40℃~200℃,空间分辨率1mm,帧速率30fps。
高精度热电偶:插入电池内部(如正极极片、电解质层)或贴附于外壳表面,测量关键点温度,温度范围-200℃~1300℃,精度±0.5℃,响应时间10ms。
电池过充测试系统:提供可控的过充电流(0.1C~5C)和电压(1.2~4.5V),模拟不同过充深度工况,同时监测电池温度、电流、电压参数,数据采样率1kHz。
热流计:粘贴于电池表面,测量单位面积的热流密度,计算热积累速率,量程0~1000W/m²,精度±2%,响应时间50ms。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析电池材料(如正极材料、电解质)在过充过程中的热分解反应,测量热容量和相变热,温度范围-150℃~600℃,热量分辨率0.1μW。
数据采集系统:同步采集温度(热电偶、热像仪)、电流(过充测试系统)、电压(电池端子)、热流(热流计)等多参数,支持实时存储与离线分析,通道数≥16。
环境试验箱:提供恒定的环境温度(-40℃~150℃)和湿度(10%~90%RH),模拟电池实际工作条件,减少环境因素对热积累测试的影响,温度精度±1℃,湿度精度±2%RH。
电池内阻测试仪:测量电池在过充过程中的内阻变化,间接反映热积累对电池内部结构的影响(如隔膜收缩、活性物质脱落),内阻范围0.1mΩ~10Ω,精度±0.5%。
热成像相机:用于电池模块/ PACK的整体温度监测,捕捉过充时热扩散的空间分布(如模块内电池间的温度差异),视场角45°×34°,像素分辨率640×480。
恒温槽:用于控制电池测试时的环境温度,确保热积累测试的重复性,温度范围-20℃~100℃,精度±0.1℃,容积≥10L。
销售报告:出具正规第三方检测报告让客户更加信赖自己的产品质量,让自己的产品更具有说服力。
研发使用:拥有优秀的检测工程师和先进的测试设备,可降低了研发成本,节约时间。
司法服务:协助相关部门检测产品,进行科研实验,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公正、准确的检测数据。
大学论文:科研数据使用。
投标:检测周期短,同时所花费的费用较低。
准确性较高;工业问题诊断:较短时间内检测出产品问题点,以达到尽快止损的目的。
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
地方标准
国际标准
其他标准
*本文网址:https://www.yjssishiqi.com/showinfo-4-1838-0.html
上一篇:过充保护失效临界点探测
下一篇:过充终止电压回弹检测